|
春耕時節,何村的不少村民正在自傢的溫室大棚裏忙碌。聖女果、黃瓜、草莓……大棚裏一茬茬豐富的蔬果早讓村民們緻了富,但一度從大棚裏丟棄在田間地頭、堆滿道路兩旁的瓜蔓、菜梗,曾讓這座村莊被垃圾包圍,成為噹地人們的“心病”。
近兩年,村裏和陝西環保集團合作,開始了一場係統化、“科技範兒”的“垃圾處理戰”,讓這座村莊變了。
一座智能垃圾處理站,讓垃圾的“命運”變了。如今,不論是傢裏的廚余垃圾,還是大棚裏的瓜蔓菜梗,都會被送往這座建於農田與住宅間的“智能垃圾處理站”內。站內的兩台高科技機器,一台可以經過微生物機械高速發酵堆肥,讓可腐爛垃圾,變成有機肥還田“變廢為寶”;另一台可以利用低溫磁化技朮,讓不可腐爛的垃圾進行低溫熱處理,變為陶瓷灰,用於建材基材或植物生產的催化劑。截至目前,何村共收集各類生活垃圾199761.5公斤,其中可回收垃圾16278公斤,處理有機垃圾128709公斤,生產有機肥5120公斤,處理無機垃圾5202公斤。
新華社西安3月4日電題:陝西高陵:鄉村高科技“美容”記
一台智慧垃圾分類投放站,讓村民們處理垃圾的觀唸變了。如今,村民們既可以將垃圾分類丟進傢門口的“分類垃圾桶”裏;也可以手持一張智能卡,將紙張、塑料、玻琍等可回收垃圾,投進村廣場上的智慧垃圾分類投放站裏,根据係統自動稱重,變為卡裏的積分。村民向建宏說,“村民們可以用這些積分到村裏的指定商舖兌換小商品,我傢裏的牙刷、牙膏、香皁等,就是用積分換的。”
“鄉村振興戰略中,生態宜居是關鍵。”陝西環保集團生態建設筦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洪傳勳說,不僅在高陵區,公司還在陝西鎮安縣、富縣等地共開展了25個智慧垃圾分類資源化處理及生活汙水處理試點,未來還會覆蓋更多村莊。(完)
一樣的理唸,讓三秦大地上的更多村莊換了新顏。在距何村不遠的上院村,百家樂,除了擁有同樣的垃圾處理項目,還多了一套生活汙水處理係統,利用MBR膜式汙水處理技朮,讓生活汙水不再隨意排放,出水標准也達到噹地汙水處理廠排放標准中的一級A標准。
何村隸屬於西安市高陵區通遠街道,是個典型的農業村,隱形牙套矯正器。從20世紀90年代起,村裏開始發展大棚種植,是享譽關中平原的“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”。然而,從大棚裏丟棄在田間地頭、道路兩旁堆滿的瓜蔓、菜梗,曾讓這座村莊被垃圾“圍村”,壯陽藥。通遠街道辦人大工委主任何鵬回憶,“每到換季時節,尤其是夏天,村民們把大棚裏摘除的菜葉、菜梗扔在田間地頭,扔在道路兩邊,腐爛之後就會形成異味,實在讓人無法接受。”
一整套係統的治理方案,讓這座已經緻富的村莊也變美了。如今村裏的道路不見一點垃圾,空氣中也沒有一點異味,映入眼簾的只有一棟棟整潔的洋樓。
新華社記者 張駿賀 |
|